图片MOM操盘网
引言
本期政治学的Siri将为大家介绍的概念是——迪韦尔热定律(Duverger's Law)。
迪韦尔热定律是政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揭示了选举制度与政党体系之间的关联,用一句话可以表述为:多数选举制导向两党制。该定律以法国巴黎大学政治学教授莫瑞斯·迪韦尔热(Maurice Duverger)的名字命名,他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这一理论。
►►►
一、迪韦尔热定律的提出和内容
图片
提出背景
图片
20世纪初,英国工党的崛起打破了保守党和自由党两党分立的局面。工党议席稳步增长,在1922年选举中超越自由党成为与保守党分庭抗礼的第二政党。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似乎从两党制转向了三党鼎立。英国政党制度此前被视作盎格鲁-萨克逊国家两党制的代表。
迪韦尔热观察到,英国工党的强势崛起使处于弱势的自由党要么选择融入保守党阵营,要么继续独立参选。若继续独立参选,在简单多数制下,随着选票份额的流失,自由党在选票-议席转化会上很不利。同时,随着议席数量不断减少,自由党选民会策略性地将选票投给保守党以尽量避免工党拿到更多席位。由此MOM操盘网,作为第三政党的自由党逐步退出选举舞台,英国再次回到两党制。
图片
由此,迪韦尔热提出了选举制度与政党数量间关系的经典假设:简单多数制有利于两党制;两轮投票制和比例代表制有利于多党制。他坦言,比例代表制与多党制间的关联不宜夸大。比例代表制与其说能促进新政党的产生,毋宁说是倾向于维持在其确立时期已然存在的政党竞争格局。迪韦尔热称,第一条假设最接近一条真正的社会学定律。这一假设被后来的学者总结称为“迪韦尔热定律”。
图片
主要内容
图片
第一,单轮多数投票制通常容易产生两党制的政党制度。迪韦尔热认为在单名制选区(即只选出 1名代表的小选区)中,如果当选与否是根据相对多数规则裁定,那么在这个选区政党的数量结构一定是二元的,其原因可以从这一选举制度设计对政党和选民所形成的激励效应来考察:由于这一选举制度的逻辑是“赢者通吃”,政党欲获得选举胜利就要进行某种意义上的长期联合;政治人物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必然选择规模大的、更具实力的政党;选民也不会把选票浪费在一个注定要失败的政党上,相反,在意识形态比较相近的情况下,选民更愿意选择最具实力获胜的政党。这三方面的原因使政党层面进行分化组合,最终会形成代表两种截然不同意识形态的政党,并且在拥有自己固定选民阵营的基础上,竭力拉拢中间选民。
第二,比例代表制倾向于多元的、严密的、独立的政党体系。迪韦尔热认为,由于比例代表制的逻辑是“利益均沾”,这一选举制度会促使众多党派的产生和竞争;同时,即使为了获得稳定和政策控制而进行某种意义上的联合,这种联合也是暂时的,因为彼此都有独自获得席位的可能;选民也不用顾忌小党当选的可能性,他们可以自由地对自己最中意的候选人进行投票。这几个方面的原因促成比例代表制下组建政党的积极性,并竭力打造各自独立、严密的体系。
第三,两轮投票制倾向于多元的、灵活的、非独立的政党体系。在诸如法国等国家所采用的投票制度中,如果没有一个候选人或者政党在某轮投票中获得规定的多数(一般是绝对多数),那么就会把选举推进到第二轮、第三轮,甚至第四轮。就两轮多数投票制而言,一般有一个获得选票的“门槛”基准,只有达到门槛基准的候选人或政党才有机会进入下一轮的选举,故在此选举制度下,政党数量要少于比例代表制下的数量,在结构上属有限多元。同时,为了达到选票的门槛基准,小党之间会在第一轮选举时进行联合,然而进入第二轮时由于小党可依托大党来谋取自己的利益,很可能会从以前的联盟中撤出。
图片
迪韦尔热还指出,简单多数制对政党数量的削减依赖于两种效应:“机械效应”和“心理效应”。机械效应发生在投票后,是选票-议席转化公式的效应,即简单多数制下的选票-议席转化公式给大党带来与其支持率不成比例多的议席,并严重惩罚了第三政党等较小党派。心理效应发生在投票前或投票时,是政党和选民预期到机械效应而做出的策略性行为。面临机械效应下歧视性的议席分配状况,第三政党为避免浪费选举资源,会停止在那些获胜无望的选区推举候选人。长此以往,第三政党要么选择融入更有竞争力的党派,要么逐渐被选民抛弃而退出竞选舞台。同时,由于机械效应的围栏作用,新兴政党也很难构成对既有两党制的冲击。同样,选民会发现如果坚持支持第三政党,极可能浪费选票。为避免自己最不认同的政党获胜,选民往往策略性地支持他相对更认同且最有机会赢得选举的政党,这样选票往往会集中在两个最有竞争力的政党身上。简言之,即便面临现有政党的分裂或新政党的崛起,简单多数制下的政党精英和选民的策略性行为也更倾向于维持或形成两党制。
►►►
二、迪韦尔热定律的困境
“迪韦尔热定律”在许多现实实践中得到证实,但也存在不少偏离。
首先,该定律在解释选举制度与政党体系之间的关系时,过于简化了政治现实的复杂性。实际上,选举制度并不是决定政党体系的唯一因素,其他因素如政府体制、社会分化和文化差异,甚至社交媒体的影响等也对政党体系产生影响。例如,在2017年的法国总统选举中,马克龙以一个相对年轻和缺乏政治经验的位置赢得了选举。这一结果显然挑战了迪韦尔热定律的假设,即政治体制决定于选民的结构。马克龙的成功部分源于他的政策主张和形象,部分源于他在媒体中的活跃度,还有部分源于他在社交媒体上的广泛影响力。这些因素都超出了迪韦尔热定律所能解释的范围。因此,迪韦尔热定律在解释选举制度与政党体系之间的关系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图片
2017年法国总统大选
其次,迪韦尔热定律在预测政党体系的变化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尽管该定律可以解释现有政党体系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但它可能无法准确预测未来政党体系的变化。现实政治实践中,有些国家在采用单一选区相对多数选举制后,并未形成两党制。例如,南非在20世纪90年代实行这种选举制度后,出现了多个政党共同参与竞选的局面。而有些国家在采用复数选区比例代表制后,出现了多党制的现象。例如,意大利在20世纪90年代实行这种选举制度后,出现了五个主要政党参与竞选的局面。由此可见,政治环境的变化、选民偏好的改变、政治策略的调整等因素都可能对政党体系产生影响,而这些因素在迪韦尔热定律中并未得到充分的考虑。
图片
意大利议会
此外,选举制度的界定存在模糊性以及个体和组织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迪韦尔热定律也并未充分地论证与分析,因此在不断变化的现实实践中,迪韦尔热定律也存在着一些困境与不足。
参考文献:
[1]刘颜俊;王晶晶.重访和超越迪韦尔热:选举制度、社会裂隙与政党数量[J].学海,2022,(06):62-71.DOI:10.16091/j.cnki.cn32-1308/c.2022.06.016
[2]胡伟;张向奥.选举与民主:制度设计的工程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117-124.
原创/编辑 | 付晓慧
审核 | 杨孟昊
(图源网络)MOM操盘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华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